2011年6月24日 星期五

六輕工安事件頻仍,在地觀點的思考


【圖片來源:民視新聞】

文/陳泰安(環球科技大學環境資源管理系講師)、吳鴻駿(雲林縣淺海養殖協會執行秘書)

「又來了!」,今年五月十二日台塑六輕再度發生大火,在地居民第一個感覺是怎麼「又來了!」

自去年七月七日,六輕烯烴一廠因為蒸餾塔塔底泵浦軸封破裂、流體外洩造成火災;緊接著,七月二十五日,煉製二廠第二套重油加氫脫硫單元發生火災;今年五月十二日,南亞塑膠公司異辛醇廠(2EH廠)鄰近台化芳香烴一廠(AROMA-1)公用管線起火,緊接著五月十八日,五月十二日工安事件中原洩露之管線內殘料持續少量低漏,遇下方蒸氣管表面高溫起火。這一連串大型的工安事件(較小規模的尚未計入,若一併計入,一年共有十餘起工安事件),使得台塑六輕在地方不僅製造污染,更製造在地居民的恐懼。

面對在地居民的恐懼,台塑的人只會說:「一切都已經受到了控制,請大家安心!」安心? 像這樣頻繁的事故發生,是叫我們怎樣安心啊?六輕建廠十年來,雲林沿海包括麥寮、台西等鄉鎮的居民,未感受到因為新一代石化產業所帶來的經濟與社會進步的享受,卻常常處在因六輕廠區頻繁的工安與環保問題,而生活在生命與健康高度的威脅中。這也莫怪,這起因公共管線瓦斯外洩所引起的事件,居民們直接的反應就是:「怎麼又來了?」

無論是國民黨或是民進黨執政下的政府,過去十年來,對於石化產業的補貼與各種支持,從此產業所佔GDP比例來看,也許無可厚非。但是,政府獨厚資本家的作法,卻導致企業欠缺對社區居民的溝通與關心。以台塑集團最大的生產基地六輕園區來看,若是其真的重視所謂的「企業社會責任」(CSR),對於工安和環保的資訊就應該讓當地居民可以更容易得知,甚至是應該讓當地居民可以更直接的參與監測與監督。否則從去年到今年的幾場大火,台塑都以廠區的安全為由,完全阻卻包括六輕監督委員會的當地民間代表去了解現況,只以「沒問題」一語帶過,卻又事故頻仍,當地民眾如何能安心?台塑應與在地居民簽訂「環保協定」,讓居民可以從真正的監督與合作中重新回復對你們的信心。

除此之外,工安事故當下,社區居民沒有接獲任何來自台塑公司或政府的通報,也完全不知道六輕工廠在工安事故當中究竟排放何種污染物質,許多人都是透過媒體報導才知道在自家附近的六輕發生大火,但也不知如何是好。台塑公司對此表示,等到檢測結果出爐確定有污染,或火災事故擴大,才進行通報,但是來得及嗎?

以今年五月十二日的工安事故來說,雲林縣政府環保局即測到氯乙烯(VCM)389ppb遠超過管制標準200ppb近兩倍,而1-2二氯乙烷629ppb亦超過管制標準200ppb有三倍之多。台灣大學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詹長權教授更於0:13到0:17之間,測得下風十公里處氯乙烯濃度仍達118ppb,這數值雖然看似符合管制標準,但詹教授強調下風處十公里還能測得這樣的數據已是世界紀錄,當時正是夜半時分,在地居民在睡夢當中呼吸著導致肝癌的氯乙烯,而沒有任何防禦措施,甚至事後也沒有人告訴他,他就在這樣不知不覺當中吸進了致命的毒素,這哪有什麼應變措施?

事故發生當下,雲林縣淺海養殖協會亦直接到達現場瞭解情況,但一直到雲林縣長蘇治芬抵達現場,並與台塑管理處的人員召開會議瞭解現場火勢控制及污染監測情況,當時已經是十點多,距離起火的時間點已經將近兩個小時了,空氣品質檢測鋼瓶卻都還沒有出動,讓縣長氣得拍桌,台塑管理人員這才把採樣鋼瓶拿出去做佈點檢測。台塑總是說火災第一時間全力投入救災,無暇顧及污染監測,這樣的理由根本不能讓人信服。唯一可以解釋台塑如此怠慢的理由即是,通常第一時間測得的污染數據對他們而言非常不利。台塑公司為了逃避自己的責任,如此罔顧在地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,令人髮指。

地方居民強烈要求,台塑公司及政府應該在事故第一時間即進行通報,平時更應建立防災疏散演練。通報的方式除了透過村里長於社區中廣播事故動態訊息,還要因應事故之規模與等級,告知民眾因應之方式。而包括疏散路線及臨時安置中心之規劃安排均要完備。平時於防災演練時,即應告訴民眾可能的事故危害,包括可能釋出之有毒氣體有哪些,對人體的影響為何等等,讓在地居民認識到自己面臨的風險。以往台塑總是害怕讓在地居民知道自己其實處在高風險的環境之中,但在地居民沒有足夠的風險認知,將使得事故真正發生時,對在地居民產生更大的生命財產威脅。唯有讓在地居民真正認識到自己所面臨的風險,大家才會認真看待防災疏散演練。

而事故通報範圍應從現在侷限麥寮鄉,擴及到雲林縣沿海六鄉鎮(麥寮、台西、崙背、東勢、褒忠、四湖),以及彰化縣大城鄉。

沒有留言: